關鍵指標
12.66
熱度指數-
影響級別Medium
-
影響範圍Global
-
最後更新2025-07-23
關鍵影響
積極影響 (2)
消極影響 (5)
事件概述
自2020年以來,地球自轉加速,導致2024年和2025年的幾天短於標準的24小時。2024年7月5日,記錄到最短的一天,僅比24小時短1.66毫秒。預計2025年7月9日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短的一天,減少1.3到1.6毫秒。這些波動可能需要進行負跳秒以調整全球時間。
事件時間線
地球經歷2024年和2025年更短的日子,由於自轉加快,可能採用負閏秒
地球自轉速度加快,導致自1973年原子鐘問世以來記錄到的一些最短的日子。2024年7月5日,地球經歷了最短的一天,完成一次旋轉比標準24小時(86,400秒)少了1.66毫秒。包括2025年7月9日、10日、22日和8月5日的夏季,也出現了顯著比平常更短的日子,其中7月10日比24小時少1.36毫秒,7月22日預計少1.34毫秒,成為2025年第二短的一天。2020年前,最短的一天是比標準時間短1.05毫秒。
地球日長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月球引力、季節性大氣變化及地球液態內核動態。歷史上,由於月球遠離導致的潮汐摩擦,地球自轉逐漸變慢,日子逐漸變長。但自1972年以來,測量顯示自轉速度有加快趨勢,波動像股市起伏。
這種加速引起天文學家和計時專家關注,他們利用衛星和原子鐘對比固定恆星測量地球自轉。斯cripps海洋學研究所名譽教授Duncan Agnew指出,自1972年開始的這一趨勢促使協調世界時(UTC)添加了閏秒以保持同步。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2029年左右可能需要引入負閏秒——即從原子鐘中減少一秒,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莫斯科國立大學首席科學家Leonid Zotov表示,加速的根本原因尚未明了,科學家普遍認為源於地球內部。
這一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但對精確計時非常關鍵,影響依賴準確時間測量的全球系統。
地球自轉加速,創紀錄的短日帶來可能的時間調整
2024年夏季,地球自轉速度加快,使得一天略短於標準的24小時(86,400秒)。2024年7月5日,地球記錄到了自原子鐘監測旋轉65年以來最短的一天,這一天比24小時短了1.66毫秒。自1972年以來,這種稍快的日長趨勢一直存在,但其變化類似於股市波動。
2025年7月9日:地球加速自轉導致有紀錄以來最短的一天
2025年7月9日,科學家確認這可能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短的一天。此現象源自地球自轉速度加快,造成該日比通常的24小時短約1.3至1.6毫秒。自2020年起,地球自轉加速已被觀測到,今年夏季此類事件已是第六次,根據國際地球自轉與參考系統服務(IERS)的數據。地球旋轉加速受多種複雜因素影響,包括地球內部的地球物理活動、海洋潮汐、大氣變化,尤其是月球位置。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學家Duncan Agnew強調,儘管加速現象前所未有,但這不代表災難性變化,仍值得科學關注。科學家使用高精度衛星數據和地球物理模型研究該旋轉變化的底層機制。歷史上,地球自轉多次加速或減速,與地震及氣候變化等自然現象相關。雖以毫秒計的時間縮短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微,但引發科學界與公眾廣泛興趣與討論,促使人們反思時間的相對性與珍惜每一刻。此事件凸顯持續探索地球動態過程的重要性,並為氣候與地質科學研究開啟新方向,強調持續監測地球物理變化的必要性。
地球自轉預計未來幾個月加速,包括2025年7月9日數天將縮短
科學觀測顯示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加快,這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導致多個日子變得比平常更短。尤其是2025年7月9日,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短的一天。這意味著通常24小時的白晝時間將減少,可測量的秒數將被“丟失”。地球自轉加速將影響時間測量,並對依賴精確時間的全球系統(如導航和電信)產生影響。像威斯康星這樣的地區居民在那天可能會“失去時間”,這是因為地球自轉週期縮短。儘管詳細科學數據表明這是地球自轉的自然變化,不用擔心,但這一現象引起科學家和公眾的關注。天文學家、地球物理學家等研究人員對地球內外部動態變化持續關注,如地球質量分佈的變化或月球引潮力。此加速現象會影響原子鐘標準調整,以及閏秒插入以保持與世界時的同步。為何地球加速旋轉仍在研究中,這挑戰了對行星動力學與時間測量的既有假設。這些事件凸顯了地球系統的複雜性,也強調了科學持續監測對日常生活和技術影響的自然變化的必要性。
2025年地球自轉加速 導致多日變短 包括7月9日
2025年,地球自轉顯著加速,導致多天比平常更短。其中值得注意的是7月9日,預計為2025年迄今為止最短的一天。該現象源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自然波動,受地核變化、大氣狀況及潮汐力等複雜地球物理因素影響。
加速意味著以原子鐘測量的時間將無法與依賴地球自轉的太陽時間完全同步,導致日子略短,從而對全球時間系統造成影響。此現象不同尋常,因為地球自轉通常因潮汐摩擦而放緩,使日子逐漸變長。不過近期出現間歇性的加速。
地球自轉加速對各地尤其是威斯康辛州有影響,當地計時系統及GPS、通信等技術可能受時間差異影響。此現象不會危及日常生活,但對研究地球地球物理動態及依賴精準時間測量的機構意義重大。
專家強調此次自轉變化為短暫現象,未來數月內會有所波動。科學家持續研究以揭示成因並預測未來趨勢。觀察和數據收集對追蹤這一異常自轉模式至關重要。
整體來看,2025年中期地球自轉加快是重要地球物理事件,彰顯地球動態本質及其對人類生活和科技的細微影響。
7月9日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短的一天,因地球自轉加速
2025年7月9日,地球經歷了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短的一天,全天的時長比標準24小時短約1.3到1.6毫秒。科學家們將此現象歸因於夏季地球自轉速度的加快,這種加速與當天月亮的位置相關,影響了地球的動力學。約在事件發生前48分鐘的最新測量證實了7月9日將成為最短一天。自2020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觀察地球自轉速度的波動,今年夏天的事件標誌著理解這些自然變化的重要里程碑。雖然日長縮短僅以毫秒計,但對時間計量精度、衛星導航及地月引力互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事件被視為突破性的科學現象,開啟了對地球和太空動力學更深入探索的新起點。地球自轉加速的原因及其後果將成為未來研究重點,科學家預測包括2029年可能出現負閏秒在內的更多有趣發展。此自然現象彰顯人類對行星運動和宇宙關係複雜性的持續認知提升。